许多从业者反馈,ChatGPT辅助文案创作虽能提升效率,但完全依赖AI仍有明显局限。部分用户指出,AI生成内容常缺乏品牌个性,需反复调整指令才能接近需求;另一些同行提到,通用化表述、逻辑生硬等问题导致文案转化率不理想,最终仍需人工优化。但也有人肯定其在头脑风暴、框架搭建上的价值,尤其适合基础内容快速生成。整体来看,ChatGPT更像“协同工具”而非“替代方案”,盲目套用易产出同质化内容,合理结合人类创意与AI效率才是关键。实际效果仍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业经验与提示词技巧。
本文目录导读:
"用ChatGPT写文案"这个搜索背后,藏着两种人:一种是被KPI逼急了的苦命打工人,一种是幻想AI能一键生成爆款的天真派,但现实往往更骨感——我见过有人直接复制粘贴AI文案被老板当众处刑,也见过资深策划用ChatGPT半天搞定了三天工作量,差别在哪?
一、新手最容易踩的三大坑
1、把AI当复读机
"帮我写双十一护肤品广告"这种指令,得到的往往是"震撼来袭""限时优惠"这样的陈词滥调,去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朋友,直接用了ChatGPT生成的"给宝宝最纯净的爱",结果发现竞品首页有八条同款文案。
2、迷信数据不会调教
要求写"年轻化"文案就真给你塞满"YYDS""绝绝子",但三十岁以上的用户根本不吃这套,好用的秘诀是加上约束条件:"面向25-30岁新手妈妈,不要网络流行语,强调安全性和性价比"。
3、不做人工复核闹笑话
某餐饮品牌曾用AI生成"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",结果被网友扒出菜品含五种添加剂,最保险的做法是让AI生成10版备选,自己重组核心卖点。
二、高手都在用的组合拳
在广告公司干过的都懂,AI最适合做这两件事:
1. 解决创意枯竭时的"脑雾"
比如要写智能手表文案,先让ChatGPT生成20条不同角度的卖点:睡眠监测、商务精英专属、运动潮搭单品...这时候往往能碰撞出人意料的切入点,有个做宠物用品的朋友,就是从AI生成的"猫主子御用"这个词延伸出全套宫廷风视觉。
2. 快速生产海量测试素材
信息流广告需要大量AB测试,人工写50条标题会吐血,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团队,用AI批量生成300条标题,再人工筛选出数据最好的20条投放,点击率直接翻倍,重点是后续要人工优化,比如把"超值选择"改成"比宜家便宜47%"。
三、这些场景劝你别用AI
- 需要深度行业洞察的技术类文案(比如医疗设备)
- 强品牌调性的slogan(参考"Just Do It"这种级别)
- 涉及法律条款的敏感内容
最近有个反面教材:某房企用AI写的"安家置业首选"被对手起诉广告法违规,这时候不如老老实实让法务过一遍。
观察过上百个案例后发现,会用ChatGPT的人都在做信息重构——让AI当素材库,自己当编辑,就像那个做家电的朋友说的:"现在的工作变成从AI给的矿石里提炼钻石。"
真正值钱的反而是你的判断力:知道哪些词能刺痛消费者,哪些数据值得放大,哪些梗已经过时,下次打开ChatGPT前,不妨先问自己:我想要的结果,真的靠几句话就能描述清楚吗?
网友评论